集团新闻

中俄伊会晤:大国博弈下的伊朗核问题与中方劝和促谈的外交实践

2025-08-10

#春日领花束##中俄伊北京会晤联合声明来了##中俄伊会晤合影时俄向中方靠近两步#

​​

一、北京会晤的背景与核心议题

2025年3月14日,中国、俄罗斯、伊朗三国副外长在北京举行伊朗核问题专项会晤,这是继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以来,三方首次以联合外交行动应对伊核僵局的关键尝试。此次会晤由中方发起并主持,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牵头,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、伊朗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共同参与,三方围绕伊核问题及地区安全展开深入磋商,并发表联合声明。

当前,伊核问题因美国2018年单方面退出协议并重启制裁而陷入僵局,地区局势持续紧张。中俄伊三方在声明中强调,**政治外交接触是唯一有效选项**,反对任何单边制裁和武力威胁,并呼吁国际社会回归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框架,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。这一立场不仅直指美国对伊政策的失效,也凸显了中俄伊在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上的共同诉求。


二、中方的劝和促谈:从主张到行动

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伊核协议原始参与方,中国在此次会晤中扮演了**协调者与推动者**的双重角色。会晤期间,中国外长王毅提出解决伊核问题的“五点主张”,包括坚持政治解决、维护协议有效性、保障伊朗合法权益、推动全面履约、以及促进地区安全对话。

中方明确指出,当前局势的根源在于“非法单边制裁”和“对抗性政策”,呼吁有关方摒弃施压手段,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多次强调,中方始终以“公正、平衡”为原则,致力于弥合分歧、积累互信,并期望通过北京会晤为后续多边谈判铺路。这种以对话替代对抗的立场,体现了中国在中东事务中“建设性中间人”的外交定位。


三、大国博弈下的地缘政治角力

中俄伊三边协调机制的强化,折射出全球格局中**中美俄战略竞争**的复杂性。美国对伊制裁和军事威慑政策,不仅激化了伊朗与西方的对立,也迫使中俄以更紧密的合作对冲美国影响力。此次会晤中,三方联合声明特别强调“终止所有非法单边制裁”,并批评某些国家以“武力威胁”破坏地区稳定,矛头直指美国及其盟友。

与此同时,俄罗斯通过支持伊朗核权益巩固其在中东的战略支点,而中国则借助伊核问题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的能源与安全合作。三方合作既是对美国霸权秩序的挑战,也是新兴力量重构国际规则的一次尝试。


四、联合声明的现实意义与未来挑战

此次会晤达成的联合声明,不仅重申了对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的承诺,还明确支持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的合作,并呼吁解除阻碍伊核协议履行的制裁。这一成果为僵持多年的伊核谈判注入了新动力,但后续落实仍面临多重挑战:

1. 美国的态度:拜登政府虽曾表态重返协议,但国内政治阻力与对伊朗的地区政策分歧仍是障碍;

2. 伊朗的诉求:伊朗要求美国率先解除制裁并保证协议不再被单方面撕毁,而美方则要求伊朗先恢复履约;

3. 地区安全风险:以色列等国的军事威胁与也门胡塞武装等代理冲突,可能随时破坏外交努力。


中俄伊会晤:大国博弈下的伊朗核问题与中方劝和促谈的外交实践

五、结语:多边主义与中国的角色再定位

中俄伊北京会晤标志着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角色从“参与者”向“引领者”转变。通过劝和促谈,中国不仅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,也为破解大国博弈下的安全困局提供了新思路。然而,伊核问题的最终解决仍需各方展现更大灵活性。正如中方所言,“对话协商是唯一正确道路”,唯有摒弃零和思维,才能实现地区长治久安与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稳固。